奮力肩負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重任
張宏森
(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方針原則和發展路徑,指明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文化強國的正確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再次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戰略高度,對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出全面系統深入闡述,賦予文化建設新的內涵。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文化建設的戰略部署,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須奮力推進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不斷鑄就與這個偉大時代相匹配的文藝高峰。
加強黨的領導,確保新時代文學正確方向
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文藝發展的根本保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和改進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要把握住兩條:一是要緊緊依靠廣大文藝工作者,二是要尊重和遵循文藝規律。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就要發揮作協組織優勢,把加強隊伍建設和組織文學創作結合起來,把加強宣傳引領和涵養文學生態統一起來。要發揮組織化優勢加強隊伍建設,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文藝觀教育,探索多種形式的深扎實踐活動,推動形成優秀人才競相涌現、奮發有為的生動局面。要提升組織化水平推動文學創作,提高政治把關能力,既堅守政治要求、把好政治方向,又充分尊重藝術創造、調動創作者的積極性,用符合文學創作規律的方式領導文學事業。立足長遠、著眼大局整體規劃文學創作,給創作者留出足夠的創作時間和空間,講究時度效,把組織關懷做到作家心坎上。要突出組織化效能加強宣傳引導,適應數字化時代趨勢謀劃工作,運用互聯網平臺創新宣傳推介方式,充分調動各類資源開展立體化全方位宣傳報道,著力打造“中國文學盛典”等標志性文學活動,將評獎的權威性、創作的導向性、活動的群眾性結合起來,實現文學更大范圍的跨界傳播。要發揮組織化作用營造良好氛圍,利用作協系統的組織優勢和專業優勢,加強文學創作扶持,多為廣大作家和基層作協組織送溫暖、辦實事、解難題,以全的要求、嚴的基調、治的理念持續推進行業風氣建設,為文學事業健康發展、繁榮發展營造山清水秀的良好生態。
推進創作繁榮,支撐新時代文學鑄就高峰
盛世修文、傳承中華文化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的大事,也是寄予文化工作、文學工作的深切期望和重大責任。黨的二十大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的時代要求。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國文學承接歷史輝煌、譜寫時代新篇的崇高使命,而推進創作繁榮、多出精品力作既是根本要求,也是重要基礎。要堅持從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中汲取更有力的思想指引、更堅實的理論支撐、更深邃的文化內涵,引領文學界將科學真理轉化為實踐偉力,全方位全景式書寫新時代新史詩。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找準文學的價值旨歸和衡量標準,運用豐富多樣的敘述話語、表現風格、藝術手法講好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鮮活故事,用新時代文學風貌與魅力展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與當代價值。要堅持系統觀念、凝聚奮進合力,推動文學向“高峰”邁進。中國作協十大以來,我們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鮮明提出“新時代文學”,把打造反映時代標高的文學精品作為重要任務,把人民滿意作為評價文學工作的根本標準,把提高文學作品質量作為中心環節,緊盯文化強國目標推進文學創作生產,推出“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熱忱描繪波瀾壯闊的偉大變革;實施“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集全國文學出版之力推出兼具思想深度、時代高度、藝術精度的傳世之作;整合中國文學四大獎,用全新藝術形式呈現推介獲獎作品,打造“中國文學盛典”視聽盛宴。在此基礎上,推出“名刊名社拓展計劃”“揚帆計劃”“人民閱卷”行動等子計劃,引領作協系統乃至整個文學界,熱情書寫新時代新史詩,開辟文學新境界。
壯大作家隊伍,賡續新時代文學事業薪火
黨的二十大提出,培育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和規模宏大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要求我們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一支強大的、堪當時代重任的文學人才隊伍,既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建設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證黨的文學事業薪火相傳、肩負新時代文學使命任務的內在需要。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聚焦“做人的工作”加強隊伍建設,通過做好作家群體這個“人”的工作,創作更多弘揚主流價值的文學精品,再通過這些文學精品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進而做好更廣泛的人民群眾這個“人”的工作,匯聚起強國復興的磅礴偉力。要集全國作協組織之力抓好作家隊伍建設,特別是加強對優秀年輕作家的培養和對新文學組織、新文學群體的引領,通過開展各類培訓、提供資源機會、完善激勵機制,鼓勵作家深入生活,支持作家潛心創作,盡可能地為他們成長成才鋪路架橋。要喚起全社會創作熱情,發掘文學潛在力量,通過提高文學的曝光度,讓文學與人民群眾深度互動、與社會生活深層對接,進而激發那些身在基層、散落民間的寫作力量投身文學創作,吸引更多愛文學、有潛質、想創作的青年才俊融入文學隊伍。今年以來,我們策劃推出“作家活動周”等活動,邀請來自全國各地的基層作家回到“家”的懷抱,帶動各地作協開展“作家回家”系列活動,將更多喜歡文學、關心文學的人凝聚到作協組織周圍,不斷壯大中國文學的有生力量,讓生生不息的文學火種點亮新征程奮進之路。
創新工作方式,推動新時代文學跨界破圈
堅持守正創新,既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立場觀點方法,也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要求。在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我們深刻把握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要求,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不斷強化互聯網思維,積極融入現代傳播格局,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沖擊傳統業態的技術手段轉化為推動新時代文學轉型發展的“助推器”,努力為文學插上信息化的翅膀。中國作協先后與新華社、國家廣電總局、生態環境部、中國科協,以及芒果TV、抖音、今日頭條等互聯網平臺展開戰略合作,推動優秀文學作品向電影、電視劇、網絡視聽節目等形式轉化。借助網絡傳媒對中國文學盛典、“作家活動周”等活動進行宣傳報道,網絡瀏覽量、總曝光量均達數億,多次登上熱搜、熱榜話題,文學的社會影響力和美譽度不斷提高。鼓勵引導所屬報刊社適應數字化趨勢,創新宣傳推介方式、探索新型營銷模式,開辦公眾號、開通視頻號,入駐抖音、快手等網絡平臺,培養文學主播,通過線上直播帶動掌上訂閱。實踐證明,新時代文學具有廣闊天地,必須以更大的勇氣和魄力打破路徑依賴,以更新的思路和舉措創新文學生產傳播機制,以更強的擔當和作為構建文學事業新發展格局,對接新資源、建設新平臺,探索新路徑、拓展新空間,通過文學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文學“母本”功能,加快優質文學資源破圈傳播、跨界生長,在文化強國建設中更好釋放文學潛能、重塑文學地位、彰顯文學價值,走出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的新天地。
加強對外傳播,發揮新時代文學外宣功能
黨的二十大要求,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歷史時期,加強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增強同世界各國的文明對話,意義尤為重大。我們堅持不懈與多個國家開展雙邊、多邊文學交流,完善“一帶一路”文學聯盟機制,積極推進各地“文學交流中心”建設,打造“Z世代”國際傳播工程;以“多彩亞洲 精彩世界”為主題,舉辦中國國際網絡文學周,共商推動網絡文學國際傳播;開展“網文出?!毙袆?,統籌協調各重點網絡文學平臺推動對外交流,覆蓋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著眼加快中國文學海外譯介,推出“揚帆計劃”,使中國文學能夠在更大、更自主的平臺上與世界文學自信對話。作為一種跨越國界、聯通世界、直抵人心的交流方式,新時代文學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擔負新的文化使命、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上必將發揮更大作用、實現更大作為。要聚焦黨和國家戰略所需,充分發揮文學對外交流的獨特作用,積極探索新途徑新機制,向世界推介更多反映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優秀作品,通達曉暢地講好中國故事、生動鮮明地發出中國聲音、親切樸素地塑造中國形象,積極傳播中國文化和價值理念,將文學入情入理、生動形象的優勢轉化為更多參與權、話語權、主導權,努力建設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體系,為推動中華文明更好走向世界、塑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作出文學貢獻。
做大做強陣地,鍛造新時代文學堅強堡壘
黨的二十大提出,要“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強調要“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需要有強大的國家文化軟實力,需要有堅強的宣傳文化陣地作支撐。我們始終站在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高度認識作協和文學工作,毫不動搖堅持黨對文學工作、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不遺余力加強文學陣地建設,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觀點,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通過加強文學界政治引領,引導廣大作家聚焦“國之大者”創作、堅守人民立場書寫,用“兩新計劃”凝聚共識,用“作家回家”增進情感,用“文學盛典”展示成就,不斷強化主責主業,提升創作組織規劃水平。要堅定文化自信、樹牢底線思維、強化斗爭精神,不斷提高辨別真偽、激濁揚清、去蕪存菁的能力,有效處置突發輿情,防范化解風險隱患。要加強對報刊社網的建設管理、資源統籌和力量整合,打造一批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傳播黨的聲音的堅強戰斗堡壘,利用文學處于意識形態前沿的區位優勢、潛移默化感召人心的功能優勢、傳承中華千年文脈的資源優勢,借助互聯網傳媒的放大效應,旗幟鮮明弘揚主旋律,源源不斷傳遞正能量,用更多彰顯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氣派的優秀文學作品,凝聚起推進人民幸福、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
來源: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