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下午,由陜西省作家協會主辦的“我們的中國夢 文化進萬家——陜西作家走進圖書館”系列活動第六場“《絕秦書》與災難文學”主題講座在碑林區圖書館報告廳開講。
“周原膴膴,堇荼如飴?!?/p>
自古富饒的關中平原卻也曾一度炊煙斷絕,廢墟連片,上演著災難歷史?!督^秦書》從民國十五年寫起,到民國十八年旱災達到高峰時結束,敘寫了災難發生的全過程。嚴酷慘烈的災難場景,發人深省的人性蛻變,人與土地的深情交融,構成一幅沉郁、悲壯的歷史畫卷。也是一則關于中國人生存與命運的寓言。
講座上,作家張浩文圍繞自己的作品《絕秦書》,結合自身多年的文學思考和沉淀,為讀者講述了人類發展中災難的成因、阿馬蒂亞·森的災難理論、對災難的反思以及《絕秦書》在災難書寫上的特點及意義。
張浩文以民國十八年年饉的三個實例,道出了慘絕人寰的災難場面:在年饉的日子里,關中平原幾百萬秦人在歲月里恓惶掙扎。
隨后他從自然災害、社會災害的概念出發,延伸至兩者的關系及對人們的影響,并以《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等經典作品道出了災難文學的意義。
關于《絕秦書》在災難書寫上的特點,張浩文談到,《絕秦書》以正面、全面描寫,將當時的關中社會做了一個全景式的展示。不僅涉及人物群體之多:農民、商人、軍隊、政界等;地域之廣:從鄉村到當時的西安、再至政治中心的北京皆有涉及;為了力圖還原歷史的真實面貌,他還貼合當時各類人物情況,使用了方言、俗語、泛白話等。
關于《絕秦書》的意義,張浩文說到,《絕秦書》 將“民國十八年”從歷史的長河中打撈了出來。在這本書出版前,那慘痛的三年只有零星的報道。為了完成這本著作,他通過采訪民間的許多老人,查閱大量的資料,才讓這段歷史的更多記載出現在了大眾面前;小說中對關中風土民情、衣食住行的描述,留下了過往人們生活的縮影。同時,這本書也為和平、溫飽的社會做了一個警示、為鄉村社會保持穩定提供了一個樣板。
互動環節時,讀者們熱情高漲,紛紛向張浩文提問:
讀者:“您在《絕秦書》引言里提到了許多爺爺與您交流時的話語,這對您的文學創作有什么影響嗎?”
張浩文:“爺爺是我的文學啟蒙;除此外,爺爺是經歷那段時期的人,他也為我講述了許多民國時期的回憶,為《絕秦書》提供了許多真實歷史素材;同時爺爺的品德及修養也對我現在的人格是一種感召?!?/p>
讀者:“書名《絕秦書》中的‘絕’字,您是如何理解的呢?”
張浩文:“咱秦人的秦,代表的也有土地肥沃、糧食味美的含義。所以第一‘絕’指莊稼沒了;第二‘絕’指秦人絕;第三‘絕’即是指這場社會災難的發生,秦制將絕?!?/p>
讀者:“我了解到,您曾在海南工作和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您的作品卻大多圍繞故土展開,您是如何看待作家地域性歸屬的呢?”
張浩文:“一個作家一生所寫的東西,就是地圖上郵票一樣大的地方——故鄉,我們有深切感受與感悟的,無非童年與故土。當我離開陜西后,更能客觀地進行描寫。這份描寫也不光光是愛,還有批判、分析,希望這片土地能夠更理性、更美好的發展?!?/p>
活動結束后,張浩文為讀者簽名贈書。希望讀者們能通過這本書,重溫這片土地饑餓時代的人與事,提升災難意識,更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
作者簡介
張浩文,海南師范大學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海南省作家協會原副主席,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評委。出版文學作品和學術著作8本:《絕秦書》《狼禍》《三天謀殺一個鄉村作家》《長在床上的植物》《鞋子去找鞋子的朋友》《海南民間文學與海南旅游經濟》《新時期海南小說創作述略》《沉默的言說》。曾獲海南省優秀精神產品獎、海南青年文學獎、海南省作協文學雙年獎、《中國作家》劍門關文學大獎、中國作家出版集團優秀作家貢獻獎、海南省南海文藝獎文學一等獎、柳青文學獎、海南省文藝評論獎特別獎等。